扬州市广陵区智童儿童发展中心

热线电话: 0514-87821688
13815841456

真心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

News

孤独症的自我刺激都有害吗

发布时间:2025-10-16 09:12 文章来源: [ 返回 ]

孤独症的自我刺激都有害吗

自我刺激

众所周知,孤独症谱系障碍(ASD)孩子有一典型行为便是“自我刺激”(self-stimulation),形式多样,可能会冗长、重复、乏味且耗竭能量,不易被打断,令家长或指导老师头疼不已。究其内因,多是释放能量、自我安抚、寻求快感、逃避刺激、控制焦虑的系列反应。其表现可能是肢体动作、发声、跳跃、敲击、感官刺激等不一而足。捋一下ASD常见自我刺激行为有哪些。

 

显见的自我刺激

  ♦ 挥动手臂或手拍打

  ♦ 重复手指动作

  ♦ 重复的面部动作

  ♦ 扭动

  ♦ 躯干各种重复动作

  ♦ 来回直线步测和走动

  ♦ 震颤或抖动

  ♦ 摇晃或旋转

  ♦ 撞头、手击打头部

  ♦ 踮脚尖行走

  ♦ 抚摸某些织物或材料

  ♦ 闭嘴下口内重复发声(回声)

   “电报语”,即用嘴发出各种声音

 

视觉、听觉、嗅觉等感官刺激:

  ♦ 凝视灯光或任何光源

  ♦ 长时间观看享受复杂视觉图案

  ♦ 反复间歇性手捂耳朵,倾听有节奏的噪音

  ♦ 在房内发声音并倾听回声

  ♦ 痴迷嗅某些气味,如体味、精油或香水味

 

潜意识动作

  ♦ 鞋内蠕动脚趾

  ♦ 摇摆挥动头发

  ♦ 嘴内弹舌、转舌或咀嚼动作

  ♦ 暗地里敲击手指

  ♦ 眨眼、轻敲耳廓

 

此外,ASD还有很多隐性动作和自我刺激不为人察觉,不再赘述。

 

ASD为什么要自我刺激呢。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,用于帮助自己应对环境中的感官过载、焦虑、兴奋或无聊。

 

通常,谱系孩子“过剩”体能积聚而寻求宣泄时,例如感官不适、能量过剩性好动、欲沟通而不成、信息超载、无聊时便开始自我刺激。他们沉浸于个人执拗行为,且难以转换,没完没了的自我刺激,有时会过度消耗体能而最终陷入低迷状态。这种往复行为叫做ASD的惯性循环。

 

ASD意识到需要停止或开始一项活动时,会产生一种压抑的不舒服感,有点像幽闭恐惧症的感受。就是说,ASD自我刺激是一种释放多余的、被压抑能量的做法。它可给自己带来平静、舒适的感觉。刺激还可以阻止个人焦虑和不知所措感(Augustyn.,2022)。通过自我刺激,ASD可平抚个人情绪、调节注意力、信息处理、决策和动机,并降低感官超敏和焦虑水平。

 

ASD的自我刺激还与其刻板行为重叠,强化自我安全舒适感,最终导致他们不顾一切地沉浸于自我刺激中,仿佛享受着一种愉悦快乐感。

 

 

ASD沉浸于自我刺激时,我们要阻止他吗,要通过什么方式消除这种行为吗?

 

ASD的自我刺激,往往被周围视为行为古怪、可笑和令人厌烦。在学校或团体中,他们的这种行为可能遭呵斥、制止、讥笑、羞辱或霸凌。

 

网络上有位阿斯青年说,除非刺激行为有害或造成严重干扰,妨碍学习或完成重要任务,否则您不要试图去阻止它。您若是父母或照顾者,应给他们提供一处安全的刺激空间,可能会有所帮助。为避免尴尬,您也可把他带到另处,也不要对其行为做任何评价,因为自我刺激是自我释放的最佳方式(NHS website)。

 

是的,抑制刺激,可能会导致ASD不适感加重,并有可能导致崩溃或“停机”(见前文:孤独症青少年情绪崩溃了怎么办),或导致更差的心理状况和倦怠。

 

不过,ASD的有些自我刺激带有危险性,如自残、敲击脑袋、咬胳膊、撞墙等,试图通过疼痛来屏蔽不适感。是的,疼痛可使ASD掩盖和屏蔽所有感觉通道,以抵消不安感。

 

强行抑制的风险可能有:

1. 增加焦虑和挫败感:失去一个调节渠道,可能让情绪失控或引发“倒退”行为问题。

2. 打压个性:让他们感到“自己是错误的”,伤害自尊和安全感。

3. 症状替代:原本无害的行为被强行抑制,可能转化为更隐蔽或危险的行为,如暗地里自残、抓伤、咬自己。

 

那么,何时需要引导或干预?

不是所有刺激都要干预。以下情况需温和而坚定地引导或替代:

1. 造成伤害的自残行为:如反复撞头、咬自己、攻击等行为。

2. 严重影响学习或社交:例如持续高音尖叫打扰课堂、无法与他人互动。

3. 可能引发误解或危险:如在马路上奔跑、在商场中旋转跌倒等。

 

1. 理解动机

  ♦ 是因为焦虑?无聊?感官过载?还是表达高兴?

  ♦ 可通过观察情境和行为频率判断。

 

2. 提供“替代性”刺激

  ♦ 给喜欢手拍的孩子提供一个压力球、拍手玩具。

  ♦ 对喜欢转动物体的孩子提供小风扇、旋转陀螺。

  ♦ 鼓励在允许的空间(如感统房)中自由刺激。

  ♦ 对某些孩子予深度挤压,如“熊抱”、软沙发挤压、指尖并拢等。

  ♦ 让孩子荡秋千,或有节奏地晃悠他,节奏性动作通常会使其舒缓下来。

  ♦ 让他洗个澡、冲凉,甚至洗个手。

 

3. 建立“时空界限”

  ♦ 告诉他们“可以在家做这个动作,但在教室里我们先坐好”。

  ♦ 建立“感官时间”作为日常活动的一部分,如上课前5分钟可允许摇摆。

 

4. 借助情绪识别训练

  ♦ 教他们识别焦虑、兴奋等情绪,通过卡片、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表达。

  ♦ 提供替代的情绪调节方式,如深呼吸、使用“情绪安抚角”等。

 

5. 与家长和老师协作

  ♦ 明确“目标不是消除行为,而是理解需求”。

  ♦ 分享刺激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,避免羞辱和惩罚。

 

记住,勿试图阻止他们任何自我刺激行为,除非有危险。温柔地予以支持和引导,比控制或压制更重要。有时,ASD的自我刺激是一种本能/生理需求,而非问题行为。我们的目标不是“让他们变成正常人”,而是帮助他们过得更舒适、更自由和更自信。


内容来自发育行为儿科医生静进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
ABOUT US

关于我们

  • 您的姓名:
  • 您的邮箱:
  • 您的电话:
  • 留言回复: